发新贴回复
返回列表1

查看:2581     * 贴子主题:即墨侦破环评造假大案!

靓妹:大宁子



积分:1556
注册:2021-03-20
沟通:
Post By:2024/6/5 9:22:47
一名[color=var]环评工程师[/color]在4个多月内编制了1600多份环评报告文件,日均要编制10多份——如此“高产”让同行们瞠目结舌,也引来了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机关的注意。记者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了解到,在青岛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的指导下,即墨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和相关派出所经过连续两年的合力攻坚,一举侦破了全国环评领域首起由公安部、最高检及生态环境部督办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。
猫腻
日均编制10多份环评报告
2021年初,国内社会组织和媒体披露,环评工程师靳某在4个多月内,负责编制了60多本环评报告书和1540多份环评报告表,相关项目数量领跑全国,且遍布25个省、市、区,有“环评造假”的重大嫌疑。
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,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分析计算方式。120多天编制1600多份环评报告文件,日均要编制10多份——靳某如此不合常理的“高产”,让社会哗然,也引起了生态环境部门的重视: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和生态环境部先后表态,将对已报批的环评进行全面复查。
《刑法修正案(十一)》施行后,《刑法》中规定,承担环境影响评价、环境监测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,情节严重的,将承担刑事责任——通俗地讲,“环评造假”已经入刑。
资料显示,靳某就职于即墨区的一家环保公司,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展开了调查。2021年5月底,市生态环境局将相关线索移交给了公安机关。经初查掌握相关线索后,即墨公安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开始以涉嫌“提供虚假文件证明罪”立案侦查。
侦查
挂靠资质让“操盘人”露马脚
“环评”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,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、预测和评估,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,进行跟踪监测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“环评”是项目开工建设的必备条件。正因为如此,建设单位对环评报告有着必要的需求。
一家能提供环评报告的单位,必须有考取国家证书、具备相关资质的环评工程师任职。民警围绕环评工程师靳某和她就职的公司展开调查,很快发现了异常:即墨这家环保公司虽然在为靳某缴纳社保,但靳某实际上是天津一家企业的正式职工。警方很快查明,靳某只是将环评工程师资质挂靠在这家环保公司。
警方发现,即墨这家环保公司注册人汪某只有初中文化,在多个企业当过业务员,每次都是很快离职。2020年下半年,汪某突然在即墨注册了两家环保公司。民警判断,汪某很可能是“白手套”,幕后还有实际“操盘人”。
民警经过深入调查,一名叫林某的男子浮出水面。林某和汪某曾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,后来都辞职了。林某通过汪某接触过环评行业,觉得这是个有前途的“朝阳产业”。但是,林某没有相关从业经历,更没有相关资质,如何才能入行?林某找到了汪某商量,他们决定先开公司,再找工程师来“挂靠”,通过出具环评报告的方式牟利。
案情
假冒签名出售“前端材料”
一份正规的环评材料,要具备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情况表、公司营业执照、公司承诺书、编制人员承诺书、社保证明等附在前面的文件(简称“前端材料”),以及一份较为详细的环评报告书。但是,部分环评从业人员不具备环评的资质,却因长期从事相关业务,具有编制环评报告的能力。他们为了挣取高额环评费用,提前编制好环评材料后,开始购买“前端材料”,形成完整的环评报告,报送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审批。
林某等人“敏锐”地捕捉到了商机:环评报告书之外的前端材料,自己都可以提供,以此牟利。林某等人让汪某来到即墨注册了两个环保公司,并将公章、营业执照、公司账户交给林某使用;随后,林某通过一家猎头机构找到了靳某、蒋某两名环评工程师,让他们分别将资质挂靠在两家公司。“按照正规的程序,环评工程师必须参与编制,而且要在很多文件上签字。”办案民警告诉记者,他们核实笔迹后发现,这1600多份环评报告中虽然都是签着靳某的名字,但都不是靳某自己的笔迹。民警经过进一步对比后确认,这些签名,都是林某和同伙冒充签下的。
行动
跨越11省掌握完整证据链
公安机关侦办案件时,生态环境部门也展开了调查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专家二次复核靳某等人参与环评的涉案项目,认定涉嫌内容虚假的环评项目25个,其中潍坊、费县、江西萍乡的三家企业,因取得的环评报告被认定为内容虚假,被责令停产,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多万元。此外,公安机关查明上述25个项目因为存在虚假,又经过了两次环评,共计造成经济损失110多万元。
民警根据调查结果,开始深挖线索。很快,专门从事环评中介的谷某又浮出水面。民警调查了谷某和林某、汪某等人的交易往来,确认谷某也涉案。掌握充分证据后,民警依法对林某、汪某、靳某、谷某等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。经过耐心细致的审讯,犯罪嫌疑人供认了作案经过,警方也查明了靳某“高产”的真相:不具备资质的环评业务人员,为挣取高额环评费用,提前编制好环评材料后,开始购买“前端材料”搞“贴牌”,形成完整的环评报告,报送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审批。
[img]/tp/2024/0605/0922450973.jpg[/img]
为了取得完善的证据链条,办案民警分成六个取证小组,经过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,先后奔赴河北、河南、江西、广东、云南等全国11个省市,行程8万公里,通过对25份内容虚假环评文件对应的项目及中介进行全链条调查,最终顺利移诉。
判决
嫌疑人因提供虚假证明获刑
警方查明,犯罪嫌疑人林某等人通过出售两家公司的环评资质,非法获利近80万元。2023年5月,林某、汪某、靳某、谷某等人因提供虚假证明文件,被即墨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刑。这起案件,是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,充分彰显刑事司法部门、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“零容忍”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。案件的宣判,再次为广大环评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:环评单位要依法经营、诚信经营,依靠提供高质量、高水平的环评文件赢得市场,环评工程师要珍惜职业荣誉,严守职业操守。如果有人唯利是图,胆敢以身试法,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。
环境影响评价是约束项目与规划环境准入的法制保障,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守护好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,是环境风险的过滤器、安全阀。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工作的生命线。生态环境部门要健全监管机制、强化靶向监管、开展专项整治、加大处罚力度,严惩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,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,完善管理体系,持续对环评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,切实筑牢源头预防第一道防线。
<<上一主题|下一主题>>
返回列表1
Powered by ShuzirenCms © 2003-2025 Shuziren.Com ,All rights reserved.
Processed in 0.00286 second(s)